-
书评
2023, 2(6): 193-202.
2023/12/10
当前中国的平台劳动研究领域,对社交媒体上从事“创意劳动”的内容创作者关注相对不足。本文回顾了达菲的《(不能)用你的爱好赚钱:性别、社交媒体与野心劳动》一书对美国社交媒体平台上时尚、美妆、生活方式类女性博主的研究。达菲用“野心劳动”概念指代女性博主在“用你的爱好赚钱”这种理念驱使下从事的没有或很少报酬的工作。她们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状况下付出大量免费劳动,以期待未来在社交媒体上取得成功。达菲同时揭示了女性博主所面临的“本真性”与自我推广、创意与商业、追求兴趣与专业工作之间的基本冲突。最后,本文讨论了此书对中国平台劳动研究领域的启发。
张竹楠
-
书评
2024, 3(6): 169-187.
2024/11/10
数字平台越来越表现出对内权力滥用、对外肆意扩张的帝国化倾向,成为诸多社会经济乱象的根源。基于在牛津互联网研究所的多年积累,威利·莱顿维塔的《云端帝国:数字平台如何重塑经济与世界》一书对数字平台帝国化的历史过程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文首先分析了莱顿维塔的“云帝国”概念及其采用的制度历史分析视野,解释其中隐含的嵌套市场模型假设和制度变迁的异步性。在此基础上,呈现了数字平台通过建构电子商务市场制度而崛起的历史过程,以及面临市场利益相关者反抗所做出的制度调整。本文还将莱顿维塔的云帝国理论与技术封建主义、数字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了对比,以说明该书在批判平台资本主义与提出替代性方案上的理论贡献。该书作为一本严谨、科学的学术专著,兼具可读性,但也因缺乏一个统领性的分析框架而存在一些不足。
牛一帆
-
书评
2024, 3(6): 188-216.
2024/11/10
20世纪末,卡斯特在《网络社会的崛起》中论述了技术对社会形态的再结构。本文基于卡斯特网络社会理论的研究视域,以从网络社会到人工智能社会的发展为经,聚焦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和就业结构的转型,试图比对、勾勒出当前智能社会的图景。在智能社会中,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生产力具有高度集中的天然特性,掌握算力、算法和数据的主体将获得前所未有之垄断的可能性。此外,本文深化了对人工智能是否将取代人类劳动这一现代性问题的认识。目前,人工智能技术的扩散与就业水平的演变还没有显示出系统性的结构关系,就业被取代和被创造并存。
叶莹菲
-
论文
2024, 3(6): 1-25.
2024/11/10
在中国快速老龄化与数字技术普及的背景下,低龄老年人面临着数字鸿沟的挑战,其数字素养对幸福感的影响愈发显著。本文借助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深入探究了低龄老年人数字素养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数字素养对低龄老年人的幸福感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尤其是数字社交素养和数字工作素养的影响更为突出。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子女数量较多以及处于高网民规模地区的老年人群体,其数字素养对幸福感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素养通过提升社会经济地位和改善主观人际关系判断来增强老年人的幸福感。因此,政策制定者在推动老年人数字素养提升时,应充分考虑地区差异,并加大对低网民规模地区老年人群体的数字教育支持,助力老年人在社交和工作场景中更好地运用数字技术,进而提升幸福感。
宋思瑶贾开阳
-
论文
2024, 3(6): 26-47.
2024/11/10
通用人工智能标志着强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以ChatGPT4.0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应用过程中,其生成物对传统的知识产权规范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本文在阐述通用人工智能及其应用现状的基础上,分析论证了通用人工智能存在的输入端、输出端和生成物归属问题的相关著作权困境,从而构建出通用人工智能著作权问题法律回应的具体路径:应当承认通用人工智能输入端的必要性;发挥版权集体管理和代理制度功能,设立针对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的作品“禁用期”;区分不同情况,考虑赋予人工智能独立或部分版权;将通用人工智能虚拟作者的作品收入进行相应合理分配。通过具体的制度构建,在保障自然人权利的同时,激发通用人工智能的创造性,共同为人类福祉贡献力量。
罗艺曹子贤
-
论文
2024, 3(6): 48-63.
2024/11/10
如何界定人工智能生成技术方案的可专利性,是实务、司法和学界不容回避的问题。解决方法应回归对技术方案中自然人贡献的认定。挖掘人工智能生成技术方案成因,可以发现人工智能生成技术方案的本质是“自然人贡献+工具贡献”。自然人贡献不仅涵盖了自然人对技术方案的直接贡献,也包括对人工智能的构建、训练、调整等技术革新性贡献。工具贡献属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的能力范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利用工具的能力水涨船高,使工具贡献本质上不具备“非显而易见性”。对待人工智能生成技术方案,应在现行专利法框架内合理确定技术方案中自然人的贡献,通过对比现有技术和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的能力,最终确定是否符合专利法的创造性要求。
宋红松王瑞新
-
访谈
2023, 2(6): 203-215.
2023/12/10
戴维·比尔徐振宇
-
译文
2024, 3(6): 88-106.
2024/11/10
约瑟夫·魏岑鲍姆为躲避纳粹而移居美国后,致力于数学研究并成为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教授。他因ELIZA程序而闻名。该程序的功能是模拟一位(至少在表面上)试图从心理层面理解客户的心理治疗师,成为现今模拟人类语言的聊天机器人的早期先例。魏岑鲍姆的研究使他逐渐对计算机的可能性、局限性和用途持批判态度。他关于计算机对人类经验世界影响的开创性著作《计算机的力量和人的理性》,触及了一个在当时全新、很大程度上未知且即将迎来爆发式增长的领域。本文为魏岑鲍姆在1998年接受的一次访谈,主要关注人工智能的发展、人与人工智能之间的类比论证,以及人机关系的批判性思考。
伯恩哈德·珀克森王立秋
-
译文
2024, 3(6): 107-136.
2024/11/10
约瑟夫·魏岑鲍姆于20世纪60年代开发的ELIZA,堪称有史以来最具影响力的计算机程序之一。ELIZA,尤其是其最著名的人格DOCTOR,至今仍是程序员的灵感源泉。它引发了关于人工智能(AI)更广泛的讨论,催生了诸多对其的模仿。作为所有对话界面和聊天机器人的鼻祖,ELIZA尤其令研究AI和计算领域的工程师、历史学家和哲学家着迷。ELIZA能凭借相对少量的计算机代码生成类人回应,这一能力为大量类似程序铺平了道路。这些程序以对话智能体和其他人机界面的形式出现,在计算机科学领域催生出数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本文将探讨魏岑鲍姆对AI的贡献,并结合生成式AI(如ChatGPT)的当代发展状况,思考其更具批判性的著作。此外,本文还将通过研究有关ELIZA的讨论,为当前围绕机器学习和AI的争论提供一些思路。
大卫·贝里王立秋
-
译文
2024, 3(6): 137-168.
2024/11/10
本文从使用的角度对AI系统进行思考。聚焦于对话聊天机器人,从魏岑鲍姆的ELIZA谈起,概述到ChatGPT的重大科学进步。文中的主要讨论基于作者为探索ChatGPT这一知识资源而进行的数次实验—反思循环。分析部分从准确性、结构、语境、视角和偏见等角度思考ChatGPT的回应。批判性评估始于这样一个观察:ChatGPT会在未明确自身能力范围的情况下,给出清晰准确结果与任意错误信息的混合。这引出了系统的关键问题,即它如何与“真”相抗衡,这又涉及用基于文本相关性的概率替代品取代“真”的理念。在负责任的使用中,ChatGPT之类的系统必须融入人类学习文化。这一过程的框架应包括坚持真实性、提升人类能力的动力以及强化共同体内的责任结构。
克里斯蒂安娜·弗洛伊德王立秋
-
全国大数据与社会计算会议专题
2023, 2(6): 29-44.
2023/12/10
短视频等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多级账号间互动,形成了复杂的情绪传播结构,从而促使社交群体形成整体情感倾向。通过分析账号行为信息与传播式,可以对短视频引发的群体情绪进行量化,进而科学地把握舆论导向。本文定义了短视频的宏观与微观集群概念,并基于网络信任度模型,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集群传播链的短视频群体情绪传播效果量化方案。实证表明,不同短视频发布账号引发的传播效果存在显著差异,且官方发布账号具有更大的情绪传播影响力;头部发布账号能引发重要的直接社会影响,而微观集群情绪则揭示了舆论的进一步传播与扩散。最终的传播效果验证了情绪传播中的群体情绪趋同性特征主流官方媒体在情绪引导中具有权威性、实时性和专业性等优势。因此,针对突发事件中的社会群体情绪引导,本文建议官方媒体在第一时间获取并报道信息适时发挥其权威性,并创新报道的形式与角度,提升报道的内涵与深度。
卫青蓝马菁菁余孟君张远
-
全国大数据与社会计算会议专题
2023, 2(6): 1-28.
2023/12/10
当前,跨部门数据共享仍是制约数字政府建设的因素之一。本文依据演化博弈理论,针对跨部门数据共享不充分的多主体协同困境,抽象出数据管理部门和其他政府职能部门参与跨部门数据共享的博弈关系,构建了三方演化博弈模型,求解博弈系统稳定性的约束条件,并借助仿真技术分析了主要参数对博弈系统演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跨部门数据共享过程存在多方积极的稳态策略点:政府职能部门提高数据共享投入强度,可以提升数据共享的外部性效应;机构间信任关系存量的积累,能逐步消解不同部门在数据共享上的认知差异。这些因素可以促使政府职能部门和数据管理部门选择积极共享策略。当前中国的政务数据共享协调机制和“好差评”制度建设等,可以对政府职能部门和数据管理部门形成内外结合的调节机制,促使多部门更加积极地参与跨部门数据共享。
董昌其米加宁
-
全国大数据与社会计算会议专题
2023, 2(6): 45-62.
2023/12/10
短视频平台的火爆使得用户隐私信息面临泄露和被二次利用的风险不仅可能给用户带来损失,也可能导致平台的信任危机,从而不利于平台的健康发展,而隐私悖论现象是用户陷入隐私暴露风险的重要诱因。研究短视频隐私悖论的产生机制和路径,有助于分析各因素对隐私悖论现象的影响,进而保护用户隐私。本文基于隐私计算理论,从用户心理角度构建了短视频隐私悖论产生路径的理论模型,通过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方法对研究假设和理论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感知收益、隐私披露倾向和行为扭曲因素与短视频用户隐私悖论存在关联关系:可通过增强用户的隐私管理能力、提升用户对收益和风险的认知平衡以及规范短视频平台隐私数据商业化行为以平衡用户隐私保护和短视频平台健康发展。
欧露何翼秦林瑜唐珍名
-
全国大数据与社会计算会议专题
2023, 2(6): 63-92.
2023/12/10
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与文献回顾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全面梳理了中英文核心期刊中碳排放权交易对我国经济影响的研究成果,并基于此建立了碳交易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框架,总结出了碳交易政策影响中国经济的作用路径。研究发现:首先,中国的碳交易政策可以在宏观经济、区域经济、产业经济和微观企业四个领域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其次,从碳交易政策的技术创新效应和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出发,本文还提炼出了碳交易政策的成本约束效应、创新激励效应、创新资源聚集效应、能源替代效应、要素替代效应、消费升级效应等作用机制;最后结合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的现实背景,本文提出应推进碳交易政策公平性建设,丰富参与碳交易的市场主体,制定差异化的碳交易政策,并重视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以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杨嘉琦齐佳音
-
全国大数据与社会计算会议专题
2023, 2(6): 93-109.
2023/12/10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文博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为建立文物资源大数据库,进一步推动文物数字化保护、活化利用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增强文化自信,本文依据博物馆行业现状,针对文物资源大数据库建设的路径和挑战,梳理了全国博物馆和文物状态现状、文物元数据标准建立以及文物数字化工作开展情况。本文提出,在细化文物类别数据标准和文物元数据标准体系的基础上,深化文物数字化身份识别码管理体系,探索建立区域性文物数据中心,实现博物馆行业文物资源大数据库及全国文物大数据交互平台;并就大数据在博物馆陈列展览、科学研究、公共教育三个方面的应用,分析其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思路。最后,本文对文物大数据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王家立彭亮钟意张晓霞陈建春
-
数字与模拟译文专题
2023, 2(6): 110-112.
2023/12/10
亚历山大·加洛韦王立秋
-
数字与模拟译文专题
2023, 2(6): 113-142.
2023/12/10
莎拉·普尔西奥王立秋
-
数字与模拟译文专题
2023, 2(6): 143-158.
2023/12/10
伯恩哈德·西格特王立秋
-
数字与模拟译文专题
2023, 2(6): 159-180.
2023/12/10
亚历山大·加洛韦王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