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委特稿
2022, 1(1): 5-7.
2022/11/10
冯仕政
-
编委特稿
2022, 1(1): 8-10.
2022/11/10
胡安宁
-
编委特稿
2022, 1(1): 11-13.
2022/11/10
梁玉成
-
编委特稿
2022, 1(1): 14-15.
2022/11/10
赵万里
-
编委特稿
2022, 1(1): 16-18.
2022/11/10
袁岳
-
编委特稿
2022, 1(1): 19-23.
2022/11/10
吕鹏
-
编委特稿
2022, 1(1): 24-29.
2022/11/10
苏竣
-
编委特稿
2022, 1(1): 30-33.
2022/11/10
陈云松
-
编委特稿
2022, 1(1): 34-37.
2022/11/10
何晓斌
-
编委特稿
2022, 1(1): 38-40.
2022/11/10
璩静
-
编委特稿
2022, 1(1): 41-44.
2022/11/10
吕鹏
-
访谈
2022, 1(1): 208-216.
2022/11/10
伴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基于机器学习和人工神经网络的应用进人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诸多里程碑式的人工智能技术中,围棋人工智能AlphaGo毫无疑问是最成功的案例之一。2016年,谷歌旗下DeepMind开发的围棋程序AlphaGo击败了14次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九段,拉开了围棋领域人工智能革命的序幕。如今六年过去,围棋界已然成了AI与人类互动最为成功的领域之一,围棋AI深刻地改变了围棋界运转的秩序。在人工智能汹涌的浪潮下,围棋界成了最先被潮水触及的领域。笔者访谈了中国围棋世界冠军纪录保持者、与李世石九段并称"绝代双骄"的著名围棋国手古力九段。古力在访谈中回顾了过去六年间围棋AI带来的围棋革命,以及我们如何在后AI时代思考围棋作为一种智力游戏的价值与意义。
贺久恒
-
访谈
2023, 2(1): 205-216.
2023/01/10
电子游戏作为日益火热的社会文化现象,正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特别是伴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如何理解游戏本身、人与游戏的关系等问题备受重视,但游戏因具备种种新特性而往往容易被误解。那么,如何廓清人们对于游戏的种种误解,让游戏健康发展,让玩家可以在游戏中直面这个越来越多元的生活世界并反思自身,便成为学界越来越关注的问题。基于此,我们有幸邀请到著名青年学者、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的姜宇辉教授,请他为我们解读游戏的全新哲思。
姜宇辉周雪健
-
访谈
2023, 2(2): 203-216.
2023/03/10
左美云张承蒙
-
访谈
2023, 2(3): 208-216.
2023/05/10
助听器、人工耳蜗、互联网流媒体、语音转文字应用、手语数字人......聋人的日常生活里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智能工具,这些技术也在改变着聋人就学、就业和社会交往的可能性。2023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草案在经过两次公众征求意见后,正式由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9月1日起正式施行。各大互联网公司近年来纷纷以“科技向善”“无障爱”为理念,强调残障包容的企业社会责任。我们如何理解这如火如荼的信息无障碍建设大潮,以及残障社群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本次访谈中,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聋人学者郑璇讲述了自己与智能社会的种种关联。
郑璇林子皓
-
访谈
2023, 2(4): 207-216.
2023/07/10
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科学技术学(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STS)已经发展出一套独特的问题意识和方法论。本次访谈中,来自康奈尔大学的斯蒂芬·希尔加德纳(S.Hilgartner)教授讲述了他对科学与社会关系的求索。从营养学到人类基因组计划,再到近年的技术伦理与新冠疫情大流行项目,他的经历说明了一个人如何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回答更大的社会问题希尔加德纳也见证了科学技术学领域从萌芽到繁荣的历程。在受益于与其他学科交叉碰撞的同时,科学技术学也在艰难地定义自身,试图在保持包容性的同时,在建制化的学术机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斯蒂芬·希尔加德纳贺久恒
-
访谈
2023, 2(5): 208-216.
2023/09/10
数字时代的到来,给科学技术与社会( 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STS)研究带来了什么影响?“数字”有没有带来新的视角、新的方法?还是说,它只是给研究增加了一个新的变量?在数字环境下,前数字时代的经典理论还能发挥普遍作用,为实践提供指导吗?还是说,在数字洪流中,理论已经沦为一个微弱的注脚? 数字时代 STS理论创新的意义何在? 在本次访谈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特聘教授王程韡从这些问题出发,谈论了他的学术研究经历、他对作为基础设施的数字技术的研究、他在数字流行病学方面的探索他在研究中对理论的理解,以及他对数字和数字化之含义的解读。
王程韡孟皓琪
-
访谈
2024, 3(1): 198-215.
2024/01/10
随着机器学习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人工智能已成为当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热点议题之一。实际上,早在20世纪70年代,以专家系统(expertsystem)为主流的早期人工智能研究就吸引了一批杰出的人文社科学者的关注他们从哲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角度做了深入的分析,对于我们理解人工智能在当下的发展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其中,著名人类学家露西·萨奇曼(L.Such-man)在80年代对美国施乐公司(Xerox)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PaloAlto Research Center,PARC)一款基于专家系统的交互式界面打印机的研发过程进行的详尽的民族志研究(Suchman,1987;Suchman,2006),是这方面的经典作品之一。萨奇曼目前为英国兰卡斯特大学社会学系荣休教授,近年来持续关注和研究人工智能技术的进展。她是人机交互(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HCI)领域的重要开拓者之一,曾获美国语言学会“计算机与认知科学本杰明·富兰克林奖章”和美国计算机协会人机交互特别兴趣组“终身研究奖”。同时,萨奇曼长期活跃在科学技术学(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STs)领域,是科学的社会研究学会(Society for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4S)“贝尔纳奖”( BermalPrize)的获得者--这是该学会的最高奖项,历届获奖者包括STS领域的奠基者以及为增进对科学技术之社会维度的理解做出杰出贡献的学者。在本次访谈中,萨奇曼分享了自己作为一名人类学家在施乐公司20余年的学术研究和工作经历,对包括专家系统和机器学习在内的人工智能技术的长期思考,围绕当代自主武器系统(autonomous weaponsystems)的批判性研究和社会活动,以及对人文社科学者如何研究及影响技术实践等话题的看法。
露西·萨奇曼胡万亨
-
访谈
2024, 3(2): 196-215.
2024/03/10
"在过去的 20 年里,计算技术已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从行政管理到虚拟货币,其作用日益凸显。探究计算机和计算技术如何影响人类社会,以及社会如何反作用于技术发展,已成为人文社科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自 20 世纪 70 年代起,一些技术史学者开始从社会、经济等多元视角来审视计算机与人类历史的交织。与此同时,计算科学家们也逐渐认识到保存计算机相关历史资料的价值。明尼苏达大学的查尔斯·巴贝奇研究中心(Charles Babbage Institute, CBI)在这一领域的贡献尤为突出。该中心主任由杰夫(J. Yost) 是一位杰出的学者,他曾在多个重要岗位上任职,包括《IEEE计算机史年鉴》 ( IEEE Annals of the History of Computing) 的编辑(2008—2011)、 “ 计算机历史” ( History of Computing) 丛书的合作编辑(2019—2021)。 目前,他正担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计算与文化” ( Studiesin Computing and Culture) 丛书的合作编辑。在由杰夫和前所长米萨(T.Misa)教授的共同努力下,CBI 已经成为美国领先的计算机史研究中心。其档案库中珍藏着对美国计算技术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两大公司的资料,这两大公司分别是巴勒斯加法机公司(Burroughs Adding Machine Company)和控制资料公司(Control Data Corporation)。 此外,CBI还出版了《界面:计算机和文化论著及评论》(Interfaces Essays and Reviews in Computing and Culture)。 在本次访谈中,由杰夫分享了他的研究领域转向、历史对理解和规范计算技术的作用,以及历史学者如何与其他领域学者和计算机专家进行交流等见解。同时,他也揭示了CBI崛起为美国最重要的计算技术历史研究中心的秘诀。 "
由杰夫叶瀚璋
-
第七届全国大数据与社会计算学术会议
2023, 2(1): 1-17.
2023/01/10
大数据的发展改变了信息的性质,进而改变了公共决策的过程和范式。为了更好地回应这种改变,信息处理需要更加快速、科学,这样决策才能更加智能,政府才能更加"智慧"。由此,智能政府建设需要格外关注组织分配资源和收集决策信息的方式,但目前该议题仍缺乏基本的科学框架。注意力机制揭示了智能体如何在信息过载的环境中快速筛选和判断有价值的目标,这启迪了智能政府建设。然而,在公共管理学术研究中,既有讨论主要聚焦于行政和政策的注意力要素,注意力机制也坍缩成了简单的概念,从而丧失了因果机制与解释能力。因此,有必要通过解释和优化的路径,将注意力机制进一步引入智能政府决策信息的学术探讨和实践活动之中。
吴超胡亚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