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评
2023, 2(2): 183-193.
2023/03/10
在《平台资本主义》一书中,作者分析了平台资本主义的历史,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三次经济危机如何与平台资本主义的兴起相关联。作者接着定义了“平台”,阐明了平台的特征并区分了平台的种类。作者分析了平台发展的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进行了展望。该书最大的贡献在于其历史分析将资本主义的不同阶段勾连起来,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普遍规律。该书在预测平台资本主义的未来时略显论述不足,但对未来的研究具有较强的启发性。
郭浩田
-
书评
2023, 2(2): 194-202.
2023/03/10
金江军教授所著《智慧城市:大数据、互联网时代的城市治理》一书,对于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研究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该书分为五部分,首先介绍了信息化和城市化的时代背景,进而阐述了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进展,然后以互联网、区块链等为例,剖析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相关技术,再陈述了智慧城市建设的五大构件,包括“新基建”、智慧政府、智慧经济、智慧社会和智慧城市发展环境,最后强调领导干部应树立信息化决策思维,在学术研究当中凸显了前沿性和系统性。基于《智慧城市》一书,未来应厘清智慧城市建设和城市智慧治理的学科关系,兼顾城市智慧治理的“工具”和"目标"导向,在关注技术问题的同时深化技术运用的研究。
包涵川向秋婵
-
书评
2023, 2(3): 188-198.
2023/05/10
本文在介绍与评述《黑箱社会:控制金钱和信息的数据法则》的基础上,区分了社会技术导致的黑箱和技术自身导致的黑箱及其影响。然后引入数据政治的三重维度,分析两类不同黑箱社会的形成路径,揭示以“数据一算法”逻辑为特征的智能社会对数据的讨论及其所具有的优先性。
张国栋
-
书评
2023, 2(3): 199-207.
2023/05/10
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等技术的发展改变了社会秩序和我们的日常生活。《连接的代价:数据如何殖民人类生活并为资本主义所用》一书提出了“数据殖民主义”这一概念,认为数据及围绕它所发展的相关技术让我们正在经历一种新兴的殖民主义——数据殖民主义。数据殖民主义为资本主义所驱动。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社会关系和个人生活。本文总结了该书的主要内容,分析了其不足之处并讨论了未来研究的可能方向。
戴林杰
-
书评
2023, 2(4): 177-191.
2023/07/10
《沙集模式15年:信息化时代中国农民网商的生产生活》一书通过对沙集镇电商发展历程的全过程考察,总结了信息化给农村居民生产生活带来的变化,深入探讨了电商在农村苗壮成长的原因。该书作者作为一位实务工作者,既重视市场中极富创新力的市场个体和农村企业家,也理解政府对地方产业发展与市场培育所起的关键作用,并提出政府、网商平台与新农人构成的三方合力框架。该书从国家一市场合力的角度对政商关系与产业发展的宝贵价值进行了提炼,本文将对此进行相应的阐释与评论。
林禹津
-
书评
2023, 2(4): 192-206.
2023/07/10
人工智能技术是当前最受关注的新兴技术领域之一,它提高了经济效率,但其生产与运行也可能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人工智能地图集:人工智能的权力、政治和全球代价》一书从社会科学理论视角出发,批判性地反思了人工智能的环境与资源成本、人工智能对人类工作与劳动的影响、数据与算法中的权力结构,以及人工智能带来的公权力扩张等问题。作者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可能在算法与人类之间形成新的权力关系,且它会在多个维度加剧人类社会的不平等,因此有必要限制和监管人工智能技术在特定社会领域中的运用。本文对《人工智能地图集:人工智能的权力、政治和全球代价》的主要思路进行了介绍,并从该书内容出发讨论了技术社群的最新进展和局限性。
曹立坤
-
书评
2023, 2(5): 173-186.
2023/09/10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对思考技术—社会关系提出了新挑战,文化分析与技术建构论或能提供智识上的分析支点。《网络效应:浪漫主义、资本主义与互联网》一书,按时间顺序考察了早期微型计算机从军工联合体制度下大型计算机中脱胎的过程,以及第一代互联网所带来的浪漫主义与个人主义理念的复兴,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文化遗产与使用者体验推动技术与时代精神互动的技术社会史。个人观念、公众愿景以及价值观与共同文化在技术变迁中的能动性,能够拓宽技术社会前景这一议题的讨论视野,将人、社会关系、理想技术形态等期许纳入进来。
谢榕
-
书评
2023, 2(5): 187-207.
2023/09/10
本文是对全喜卿《数据区隔:关联、社群和新的承认政治》一书的评论。通过四个关键词,全喜卿在此书中探讨了如今大数据机器学习量化区隔和预测人类行为的方法,以及这些方法在优生学、社会学和大众传媒实践中的历史根源:关联关系将人的过去和未来绑定:同质偏好聚集起了相似的人群;计算真实将人的情感展示自动化:承认识别加固了形态各异的误承认。互联网最终分裂成了无数个缺乏沟通的极化圈层。全喜卿认为挣脱困局的方法是走出“同温层”,生活在差异中。
张琦
-
书评
2024, 3(1): 186-197.
2024/01/10
人类正处于探索数字化道路的险途,数字化和智能化成为数字时代的典型特征,并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捕获了个体、家庭和城市,数据成为一种商业模式。美国青年学者贾森·萨多夫斯基新著《过度智能》从政治学和哲学角度对当前数字资本主义和智能技术的发展进行了犀利批判,指出了技术由谁主导为谁服务的权力和利益问题,凝结了作者对理解、对抗和挑战西方技术政治体系的深刻观察。
周银知
-
书评
2024, 3(2): 167-181.
2024/03/10
深度媒介化时代数字技术的发展引发了从“个体社会”到“自我社会”的研究视角转向,为在“连接泛在”的时代重新思考人类社会的社交与关系打开了新的视野。邱泽奇教授《重构关系:数字社交的本质》一书,以个体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为切入点探索数字社交的本质,为审思数字社交如何影响和重构人类社会的基本关系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乐观主义态度。该书立足“连接泛在”的时代特征,系统性地阐释了“自我社会”的理论观点和基本主张,从数字家庭关系、数字朋友关系、数字工作关系和数字生活关系四重视角洞悉复杂的人类社会,以丰富生动的具体案例和鞭辟入里的理论分析对数字技术带来的关系重构以及建基于此的本质变革进行了整体探讨,为重新理解数字化社交和媒介化关系注入学术动力,并为个体如何面对数字时代的关系变革从而抵达心灵空间的幸福、避免走向群体孤独提供现实的指导,无论是在学术研究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何秋红陈新毅
-
书评
2024, 3(2): 182-195.
2024/03/10
随着 ChatGPT 等人工智能技术的迭代升级,数字平台的智能化趋势备受关注,“机器取代人类”的忧思亦纷至沓来。然而,德国学者莫里茨·奥腾立德在其新著《数字工厂》中却指出,以算法管理为核心的数字平台延续了传统工厂体制中的劳动控制手段,机器非但不会取代人类,反而需要更多劳动力来维持平台资本的弹性积累。借由“数字泰勒主义”“劳动裂变激增”与“基础设施空间”三个核心概念,奥腾立德提出“平台即工厂”这一关键结论:作为组织人力劳动的数字基础设施,物流、游戏、众包及社交媒体平台持续吸纳异质、灵活的海量活劳动,通过独立承包商、计件工资等形式转嫁劳资矛盾,日益形塑碎片化、不稳定的全球劳动空间,其间种族、阶层与性别的不平等机制得以巩固强化。本文认为,奥腾立德敏锐地洞察到数字时代劳动制度的历史延续性,通过强调人与机器互嵌,奥腾立德不仅深刻省思技术替代论的现实根基,同时呼吁研究者关注光鲜技术话语背后被遮蔽的边缘劳动者。
蔡振华
-
书评
2024, 3(3): 203-214.
2024/05/10
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当代人类的生活世界正在经历数字化变迁。无处不在的数字技术正成为权力的新来源和新表现形式,为传统权力概念赋予了数字化特征。这种权力的本质变化不可避免地对政治生活中的自由、民主和正义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针对《算法的力量:人类如何共同生存?》一书试图从技术的透明化和技术权力的分割两个维度突破数字系统控制的思路,本文基于技术的政治经济学角度进行了客观评析。
王国伟
-
书评
2024, 3(4): 195-204.
2024/07/10
崔国所著的《未来社区:城市更新的全球理念与六个样本》一书,对于推进社区更新与空间治理议题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该书结构清晰,共分为三个部分:首先,书中指出了在中国城市更新的背景下社区的实践探索与发展方向;其次,从科技、关系、治理、物业、公益五大方面出发,强调未来社区建设的系统性与综合性,并深入探讨技术与人本的互动关系及其重要性;最后,该书详细介绍了六个未来社区的全球实践案例,以比较的视角理解中国特色。 基于《未来社区》一书,未来将进一步综合探讨社区的各个治理要素,以实现整体效应。在技术化路径与技术的价值理性之间寻求平衡,更加注重提升技术的治理效能,强化中国特色治理方案的探索。
包涵川刘言格
-
书评
2024, 3(4): 205-216.
2024/07/10
《平台资本主义》一书梳理了平台资本主义在西方发展的历史脉络,并通过对西方主要平台的观察列举了其特点,分析其以数据为核心的运作逻辑和盈利模式,最后讨论了平台资本主义在现阶段呈现出的竞争、垄断、合作和排斥等多样关系。 该书将纷繁复杂的平台经济现象放到宏观的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进行讨论,提供了一个批判性分析的视角。 这种分析视角对理解我国平台经济的发展有借鉴意义,但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王靖
-
书评
2024, 3(5): 206-216.
2024/09/10
《技术封建主义》是法国左翼经济学家、社会评论家塞德里克·迪朗2020年出版的著作,2024年出版中文版。该书阐述了数字技术统治下资本主义经济的封建化转向,以一种人类社会超越资本主义的未来面向系统性地剖析了技术封建主义假说的缘起与逻辑结构。当然,由于对马克思“利润”“劳动”等概念的误读,以及对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向帝国式的垄断资本主义转变过程的忽略,这一假说也受到了批评,质疑作者将垄断资本主义的亚形态误认为资本主义的终结。跳出审视的眼光,本文更关注的是迪朗对社会平台化进程中所暴露的问题之针砭而引发的关于平台的思考,并以此为启发尝试初步建构起“平台帝国”的全新想象。
李喆
-
特稿
2023, 2(3): 1-8.
2023/03/10
丹尼尔·米勒李昕茹
-
特稿
2023, 2(5): 1-37.
2023/09/10
可以预期,随着新生命科学和技术不断取得胜利,除了与科学唯物主义兼容的更加禁欲的版本,像是被(错误地)称作“超越冥想( 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的那种东西之外,宗教将会消失。不过,最近我们正在见证一种奇怪的复兴,人们又开始思考(可能也在体验)“神”了,这个“神”以科学和技术的新突破为基础。这里主要的概念是即将到来的“后人类”( post-humanity):随着新形式 AI的出现,我们的个体心智将与全球人工智能相融合,形成一种无所不包的单体( singularity)。
斯拉沃热·齐泽克王立秋
-
特稿
2023, 2(5): 38-50.
2023/09/10
《三体》不仅在人物刻画和情节描写方面蕴含诸多社会学元素,而且也提出了一种名为“黑暗森林法则”的社会理论。本文由此出发,对社会合作何以可能进行了讨论。借助阿克塞尔罗德、诺瓦克、鲍尔斯与金迪斯等人的研究,我们认为社会合作一方面产生于人类社会的自然进化,另一方面也是一种不断推动世界社会前进的基本机制。就此而言,善良是社会进化和文明发展的伟大动力和终极尽头。
王天夫
-
创刊寄语
2022, 1(1): 1-2.
2022/11/10
null
李培林
-
编委特稿
2022, 1(1): 3-4.
2022/11/10
邱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