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
2024, 3(5): 111-123.
2024/09/10
17
数字资本主义的新形态并没有逃离马克思主义的论域而成为一个免受批判的“美丽新世界”,相反,它更深入地走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论域。通过揭示数字资本主义下的网红经济与马克思《资本论》中“企业主理论”的同构性,可以发现,网红正是作为一种“新型企业主”,一方面参与数字平台对他人的剥削,另一方面自己也受到这种剥削,并且对这种剥削的存在浑然不觉。更进一步,网红在数字资本主义时代受到的剥削比在传统资本主义时代受到的剥削更广泛、更隐蔽。这启示我们:在数字资本主义新时代要与时俱进地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功能,戳破数字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神话,避免落入历史的陷阱。
荣伟杰
-
全国大数据与社会计算会议专题
2023, 2(6): 29-44.
2023/12/10
16
短视频等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多级账号间互动,形成了复杂的情绪传播结构,从而促使社交群体形成整体情感倾向。通过分析账号行为信息与传播式,可以对短视频引发的群体情绪进行量化,进而科学地把握舆论导向。本文定义了短视频的宏观与微观集群概念,并基于网络信任度模型,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集群传播链的短视频群体情绪传播效果量化方案。实证表明,不同短视频发布账号引发的传播效果存在显著差异,且官方发布账号具有更大的情绪传播影响力;头部发布账号能引发重要的直接社会影响,而微观集群情绪则揭示了舆论的进一步传播与扩散。最终的传播效果验证了情绪传播中的群体情绪趋同性特征主流官方媒体在情绪引导中具有权威性、实时性和专业性等优势。因此,针对突发事件中的社会群体情绪引导,本文建议官方媒体在第一时间获取并报道信息适时发挥其权威性,并创新报道的形式与角度,提升报道的内涵与深度。
卫青蓝马菁菁余孟君张远
-
数字与模拟译文专题
2023, 2(6): 143-158.
2023/12/10
16
伯恩哈德·西格特王立秋
-
研究报告
2024, 3(1): 133-152.
2024/01/10
16
本文基于2023年全球数字社会的安全风险新形势和科技创新内在逻辑,对安全科技做出“公共品”的新定义,总结出其具有的压舱石与助燃剂双重价值,提出人工智能和安全科技将会是未来的两项通用技术。政企合作是安全科技成为公共品的核心驱动力,通过更多的公共力量投入,构建更好的安全科技实力和制度,采用数字化转型的“慢起飞模型”,新的安全技术将得到更好的发展,个人与社会为数字化转型所付出的代价也将更小。
陆菲菲秦昊张友红吕鹏
-
译文
2024, 3(6): 88-106.
2024/11/10
16
约瑟夫·魏岑鲍姆为躲避纳粹而移居美国后,致力于数学研究并成为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教授。他因ELIZA程序而闻名。该程序的功能是模拟一位(至少在表面上)试图从心理层面理解客户的心理治疗师,成为现今模拟人类语言的聊天机器人的早期先例。魏岑鲍姆的研究使他逐渐对计算机的可能性、局限性和用途持批判态度。他关于计算机对人类经验世界影响的开创性著作《计算机的力量和人的理性》,触及了一个在当时全新、很大程度上未知且即将迎来爆发式增长的领域。本文为魏岑鲍姆在1998年接受的一次访谈,主要关注人工智能的发展、人与人工智能之间的类比论证,以及人机关系的批判性思考。
伯恩哈德·珀克森王立秋
-
译文
2024, 3(6): 137-168.
2024/11/10
16
本文从使用的角度对AI系统进行思考。聚焦于对话聊天机器人,从魏岑鲍姆的ELIZA谈起,概述到ChatGPT的重大科学进步。文中的主要讨论基于作者为探索ChatGPT这一知识资源而进行的数次实验—反思循环。分析部分从准确性、结构、语境、视角和偏见等角度思考ChatGPT的回应。批判性评估始于这样一个观察:ChatGPT会在未明确自身能力范围的情况下,给出清晰准确结果与任意错误信息的混合。这引出了系统的关键问题,即它如何与“真”相抗衡,这又涉及用基于文本相关性的概率替代品取代“真”的理念。在负责任的使用中,ChatGPT之类的系统必须融入人类学习文化。这一过程的框架应包括坚持真实性、提升人类能力的动力以及强化共同体内的责任结构。
克里斯蒂安娜·弗洛伊德王立秋
-
论文
2024, 3(2): 80-94.
2024/03/10
15
制造业日益成为国际经济的竞技场,数字化则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自 2017 年始,中国将数字化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但国内制造业数字化程度仍面临地域、行业及企业间的发展不均衡状态。典型案例研究显示,纸品包装印刷行业目前正处于数字化装备普及阶段,呈现出工序简化、柔性化的生产范式转变。相比于规模性裁员,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失业更多体现为,在维持既有员工规模的基础上,产业规模增大与订单数增多的沉默裁员。与此同时,数字化转型呈现出技能迭代效应,体现为核心操作技能被计算机程序替代,对非常规性任务、认知性任务与软技能的要求提升。这一过程也意味着技能的控制权从工人向工程师与管理人员转移。
魏丹刘曙蕾
-
研究报告
2024, 3(2): 117-138.
2024/03/10
15
作为数字化发展的关键抓手,智慧城市在应对日趋复杂的城市问题时优势越发明显。本文深入探讨了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的内在动因,指出智慧城市可有效破除传统城市治理手段的局限性,强化政府内部赋能,推动外部公共赋权,深度赋能城市治理现代化发展。同时,本文从城市管理、交通管理、治安维护、应急管理和资源管理五大智慧城市主要实践领域出发,分析智慧城市赋能城市治理的典型应用场景,梳理智慧城市治理方式及其对城市治理现代化产生的积极影响,进一步推广智慧城市治理,并提出更多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张博邓芳芳
-
译文
2024, 3(3): 160-202.
2024/05/10
15
近年来,国际层面的网络攻击行为日趋增多,典型网络攻击如“震网病毒”事件、DNC 黑客攻击事件等。而网络攻击的溯源,即归因问题,始终是网络安全领域的重点、难点问题。长期以来,学术研究集中于突破归因的技术瓶颈,然而,本文认为这一研究路径系南辕北辙。网络攻击的应对难点不在于无法发现攻击痕迹,相反,当前并不存在技术障碍,真正的难点在于难以归责。构建一套法律体系(归因法)以认定责任主体、确定举证责任、解决国际争端,才是应对网络攻击的合理进路。本文通过研究现有程序规则,包括对抗制和纠问制的特点、举证责任、证明标准、国家责任理论以及关于提供保密证据的规则,阐述了如何构建一套法律体系来识别网络攻击来源。此外,通过对比研究既有的国际争端解决机构,本文探讨了归因法框架下的机构设置。 归因法的探索,于当前的互联网时代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完善国际法,维护网络空间国际秩序。
德尔伯特·特兰裴轶强心语
-
论文
2024, 3(1): 84-102.
2024/01/10
14
本文是利用新闻大数据对区域一体化水平进行测度的首次尝试。本文采集并处理了长三角地区 41 座城市的新闻媒体在 2016-2022 年发布的所有新闻报道,利用大数据文本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技术测度长三角一体化水平,并以长三角一体化指数呈现历时态(时间)与共时态(空间)下一体化的趋势与差异,探索了一条借助新闻大数据测度区域一体化水平的新路径。
李军董方杰
-
全国大数据与社会计算会议专题
2023, 2(6): 63-92.
2023/12/10
13
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与文献回顾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全面梳理了中英文核心期刊中碳排放权交易对我国经济影响的研究成果,并基于此建立了碳交易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框架,总结出了碳交易政策影响中国经济的作用路径。研究发现:首先,中国的碳交易政策可以在宏观经济、区域经济、产业经济和微观企业四个领域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其次,从碳交易政策的技术创新效应和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出发,本文还提炼出了碳交易政策的成本约束效应、创新激励效应、创新资源聚集效应、能源替代效应、要素替代效应、消费升级效应等作用机制;最后结合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的现实背景,本文提出应推进碳交易政策公平性建设,丰富参与碳交易的市场主体,制定差异化的碳交易政策,并重视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以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杨嘉琦齐佳音
-
研究报告
2023, 2(6): 181-192.
2023/12/10
13
新媒体舆论生态下次生舆情频发,导致网络秩序管理面临的形势日益严峻。为增强相关职能部门应对次生舆情的能力,本文基于全息等级模型(HHM)分析法,提出了新媒体舆论生态下次生舆情防范与管控的思路和建议。本文以近年来网络群体性热点事件为例,深入分析了次生舆情产生的原因,提炼了次生舆情产生的相关特征,从技术、内容、机制等多个角度提出了防控次生舆情的思路和建议。
刘彦飞梅议文袁浩然毛博文
-
论文
2024, 3(2): 1-18.
2024/03/10
13
作为计算智能和数字思维发展的新阶段,近期兴起的基于大模型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已初具通用人工智能的特征,且实现了从现实空间、数据空间到生成空间的突破性进展。然而,生成式人工智能一方面在安全和伦理上存在可能危及人类生存的风险,另一方面存在一定的社会伦理风险。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是金融行业在数字化转型大潮推动下的必然趋势。在金融领域,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创新应用包括优化客户体验和定制个性化推荐、金融欺诈检测和预防、风险评估和信用评分、交易和投资策略优化、借助自然语言处理提升合规效率等。与此同时,金融大模型的应用也进一步加剧了人们的担忧,数据隐私、偏见、可解释性等伦理风险在该领域备受关注,而上述风险的共性问题主要在于生成内容的“幻觉”、数据投毒以及合成数据的使用。面对金融大模型的伦理和法律风险,对其进行伦理治理将更有利于对大模型潜在伦理和法律风险的整体治理。对于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而言:首先,应深入理解不同层级的伦理和治理原则,明确其背后的价值观和优先考量,从而根据具体需求确立金融大模型伦理治理的基本理念;其次,通过明确我国科技伦理和人工智能伦理治理的指导思想,探索金融大模型伦理治理的工作思路;最后,积极开展科技伦理审查工作,走向负责任和可问责的金融大模型伦理治理。
段伟文
-
论文
2024, 3(2): .
2025/04/23
13
本研究在浙江省建设智慧养老院的大场景下,基于杭州市两所养老机构的社会实验和实证调研数据,对智慧照护系统如何影响养老护理员的工作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控制变量的情况下,使用智慧照护系统会显著提升养老护理员的工作满意度,但前提是养老护理员对智慧照护系统是认可和满意的。此外,养老护理员的信息化水平与其使用智慧照护系统之间的关系,还须进一步探索其内在作用机制。本研究认为,未来人工智能技术与养老服务产业的融合,需要全面考虑供需各方的真实需求,包括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和养老护理员的使用需求,设计和开发便捷、易用的养老服务系统和产品,同时也要有针对性地提升养老护理员的信息化水平,让人和技术更好地兼容耦合,有效推动养老服务行业发展提质增速。
林苗张兴文
-
智能社会建设和“一老一小”事业发展专题
2024, 3(4): 55-76.
2024/07/10
13
主观年龄是个体对衰老进程的主观体验,而年轻化倾向的主观年龄则是积极老龄化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互联网的高度普及,探讨互联网使用对老年人主观年龄的影响,对实现积极老龄化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本文基于2020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采用OLS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互联网使用对老年人主观年龄(感知年龄、外表年龄、老化年龄)的影响,比较不同性别和是否失能老人之间的异质性,并检验社会适应的中介作用。数据结果显示:第一,互联网使用有助于老年人建立积极的感知年龄、外表年龄和老化年龄;第二,互联网使用对失能老人群体形成积极的感知年龄、外表年龄和老化年龄更为有利,且更有助于女性建立积极的感知年龄和外表年龄,而男性则更容易形成积极的老化年龄;第三,社会适应在互联网使用与主观年龄(感知年龄、外表年龄、老化年龄)之间存在中介作用,并对老化年龄的影响解释力最大。因此,在推进智慧养老的过程中,应考虑到老年人的社会适应水平、性别及是否失能等,从而充分发挥互联网使用对老年人主观年龄的积极作用,为实现积极老龄化、促进老年人幸福生活提供有效路径。
张月云姜萌谢东虹
-
平台城市专题
2024, 3(5): 26-42.
2024/09/10
13
“平台”概念常被回溯到信息技术的发展脉络中,从芯片硬件、应用软件直至智能交互技术,都被视为彰显数字平台特殊性和划时代意义的重要环节。本文试图进一步将数字平台与城市的联系追溯至更久远的历史,尤其聚焦20世纪的社会技术物———汽车。通过对贯穿20世纪的汽车文化及同期城市空间的研究进行梳理,本文以流动和连接为线索,在空间政治学和人文地理学的理论框架下,再思汽车社会化进程与城市空间意义的相互构建,并探讨这两条脉络在当下数字平台城市研究中结合的可能性。数字平台与城市空间的深度融合,使得过去各有偏向的空间研究在概念上有所呼应和互补,正如数字平台在既有城市基础设施上的整合、联结与扩展,展现出了强大的网络组织效应。在探讨平台城市时,我们不能忽视既有漫长城市发展史所积淀的思想资源。
李孟名汪柳
-
研究报告
2024, 3(5): 174-190.
2024/09/10
13
行为公共管理是21世纪新兴的交叉学科。它以行为科学为指导,旨在填补传统公共管理在微观基础方面的不足,已成为促进政府—公民之间良性互动的关键因素。本文在现有理论基础与“政府行为—公民体验”双轮模型的基础上,剖析了现代科技在理论、方法及实践层面对行为公共管理产生的影响,并有如下研究成果:第一,构建了现代科技发展对行为公共管理的影响模型;第二,在技术进步背景下,实验研究法、大数据研究法等方法在行为公共管理中的应用成为可能,其研究范式从传统模式向“大数据+”现代行为公共管理范式转变;第三,现代科技的发展提升了预测和决策行为的精确度与可行性,但试图实现完全精准的行为科学预测和决策仍是不现实的;第四,现代科技发展为构建良好的“政府服务—公民参与”互动场域提供了有力支持。
申红梅刘聪
-
译文
2023, 2(2): 155-170.
2023/03/10
12
延迟性是我们所知的法律的核心要素——解释法律规范并质疑其要求的能力取决于文本为公民提供的时间的空间性。当法律实践与应用进一步引入计算系统时,这些空间面临着崩塌的威胁,因为"计算守法主义"的即时性抛弃了文本天然的缓慢性。为维持该法律保护的性质,我们要明确延迟性在法律过程的哪些方面发挥着规范性作用,并确保它被如实反映在被引入的计算系统的示能上。这必然要求我们关注这些系统的设计和生产,并抵制弥漫在当代设计实践中的“效率”意识形态。
劳伦斯·迪佛暴文博
-
全国大数据与社会计算会议专题
2023, 2(6): 45-62.
2023/12/10
12
短视频平台的火爆使得用户隐私信息面临泄露和被二次利用的风险不仅可能给用户带来损失,也可能导致平台的信任危机,从而不利于平台的健康发展,而隐私悖论现象是用户陷入隐私暴露风险的重要诱因。研究短视频隐私悖论的产生机制和路径,有助于分析各因素对隐私悖论现象的影响,进而保护用户隐私。本文基于隐私计算理论,从用户心理角度构建了短视频隐私悖论产生路径的理论模型,通过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方法对研究假设和理论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感知收益、隐私披露倾向和行为扭曲因素与短视频用户隐私悖论存在关联关系:可通过增强用户的隐私管理能力、提升用户对收益和风险的认知平衡以及规范短视频平台隐私数据商业化行为以平衡用户隐私保护和短视频平台健康发展。
欧露何翼秦林瑜唐珍名
-
研究报告
2024, 3(1): 153-165.
2024/01/10
12
随着数据成为各行业发展的基础性要素和战略性资源,针对问题的分析研判正由经验判断向数据分析转变,由此产生了通过数据分析提出问题解决对策的数据赋能的主要范式。本文以问题触发的算法模型为响应机制,以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为思路,以原发问题为质性研究材料,以算法库为智能中枢,以实现从问题浮现到问题识别、问题提炼和问题响应全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为公共服务和商业智能领域真正实现以问题为导向发挥数据的基础要素和战略资源作用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探索。
许正军袁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