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报告
2023, 2(2): 106-129.
2023/03/10
335
随着经济深度数字化转型和数字政府建设的加快推进,中国信息数据领域的制度建设明显提速,中央政府在顶层设计上已经为数据"站稳"新的生产要素和治理工具地位做好了充分准备。不过,尚有大量细节性的体制机制难题需要地方政府创造性地予以破解,特别是公共数据这一兼具公共与市场两种属性的治理对象。本文旨在"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语境下,呈现三方面的内容:其一是阐述地方政府在公共数据治理中面临的两大全新任务——开放和授权运营;其二是梳理各地已经取得的重要进展,尤其关注机制创新等方面;其三是简要讨论治理者面临的结构性挑战。以期在数据治理的现有研究中补充一个“地方视角”。
徐偲骕李欢陆伊琳
-
书评
2023, 2(3): 199-207.
2023/05/10
329
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等技术的发展改变了社会秩序和我们的日常生活。《连接的代价:数据如何殖民人类生活并为资本主义所用》一书提出了“数据殖民主义”这一概念,认为数据及围绕它所发展的相关技术让我们正在经历一种新兴的殖民主义——数据殖民主义。数据殖民主义为资本主义所驱动。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社会关系和个人生活。本文总结了该书的主要内容,分析了其不足之处并讨论了未来研究的可能方向。
戴林杰
-
研究报告
2023, 2(3): 87-105.
2023/03/10
322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推进,融入人工智能技术的服务机器人正在各个行业大放异彩,协助人类员工高效地完成服务任务。基于蓬勃发展的服务机器人态势,本文首先总结了服务机器人的实践和历史,并对机器人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总结。其次,本文进一步对服务机器人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并提出服务机器人的机遇和挑战。在明确下一代服务机器人是实现人机共生、交互认知的基础上,本文从哲学视角探讨了机器人是否存在意识,并归纳和总结了对机器人是否存在意识的现有研究,提出当前机器人具有“机器意识”的观点。最后,基于政策和技术两个方面对我国大力发展服务机器人提出了可操作的建议。
刘德文
-
访谈
2023, 2(1): 205-216.
2023/01/10
317
电子游戏作为日益火热的社会文化现象,正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特别是伴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如何理解游戏本身、人与游戏的关系等问题备受重视,但游戏因具备种种新特性而往往容易被误解。那么,如何廓清人们对于游戏的种种误解,让游戏健康发展,让玩家可以在游戏中直面这个越来越多元的生活世界并反思自身,便成为学界越来越关注的问题。基于此,我们有幸邀请到著名青年学者、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的姜宇辉教授,请他为我们解读游戏的全新哲思。
姜宇辉周雪健
-
论文
2024, 3(2): 19-35.
2024/03/10
308
在人类社会数字化趋势下,数字民族志被视为一个新兴的方法论范式。如果说数字民族志相比于传统民族志更适应数字化时代,那么其中会有哪些新特征? 此种讨论又何以能推进社会学的方法论发展及其学术使命? 为回答此问题,本文从时空条件、研究主体与数据收集三方面界定数字民族志,认为它既指向一种“切身共在”与“意义共享”的概念内涵,同时也强调一种“主体共存”的概念外延。换言之,田野工作者通过拟象空间与实体空间切身共在的方法,共享局内人生活世界的双重意义,继而向局外人转译局内知识。这种对民族志之数字化的方法论反思,或有助于学术共同体意识到重新审视人类社会主体关系共存的必要性及意义。
曾晨妤
-
论文
2023, 2(3): 49-67.
2024/03/10
306
数据表征将原始数据转化为人工智能模型能够高效处理的信息,是连接容易治理的数据和难以治理的模型的桥梁。国内外法律正在探索通过治理数据表征治理人工智能:国内针对特定场景算法的专门立法明确纳入数据表征,但难以具体适用;国外个人信息保护执法对法律如何适用于其表征有具体说理,但尚未形成体系立法。综之,通过适当借鉴国外说理,国内既有法律可以清晰适用于数据表征,从而增强人工智能治理。结合法律、市场、伦理、架构等层面的治理进展,数据表征有望成为人工智能治理——包括未来相应立法——中的关键环节。
朱悦
-
访谈
2023, 2(2): 203-216.
2023/03/10
306
左美云张承蒙
-
特稿
2023, 2(5): 38-50.
2023/09/10
305
《三体》不仅在人物刻画和情节描写方面蕴含诸多社会学元素,而且也提出了一种名为“黑暗森林法则”的社会理论。本文由此出发,对社会合作何以可能进行了讨论。借助阿克塞尔罗德、诺瓦克、鲍尔斯与金迪斯等人的研究,我们认为社会合作一方面产生于人类社会的自然进化,另一方面也是一种不断推动世界社会前进的基本机制。就此而言,善良是社会进化和文明发展的伟大动力和终极尽头。
王天夫
-
论文
2024, 3(3): 18-36.
2024/05/10
303
机器体系的自动控制与独立分化催生出数字时代虚实共存、开放互联、多元集中的平台化劳动资料,劳动者在全景化、流动化的监控体系中被调制为资本掌控的数字傀儡。资本对人类智力和社会属性的剥削需求,使得借助网络联结起来的个体转化为数字劳工,扩展了总体工人的界限。工业劳动中智力因素的消解也逐渐外化出专业化脑力劳动者,将工厂中的机器看管活动转化为网络媒介中具备生产性、社会性、主体性的认知交往,并培育出主体间的通用智能,赋予劳动解放以数字潜能。劳动范式数字转型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揭示了资本、劳动、技术的共同在场以及劳动解放的时代际遇,彰显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不朽价值。
周光港
-
书评
2024, 3(2): 182-195.
2024/03/10
298
随着 ChatGPT 等人工智能技术的迭代升级,数字平台的智能化趋势备受关注,“机器取代人类”的忧思亦纷至沓来。然而,德国学者莫里茨·奥腾立德在其新著《数字工厂》中却指出,以算法管理为核心的数字平台延续了传统工厂体制中的劳动控制手段,机器非但不会取代人类,反而需要更多劳动力来维持平台资本的弹性积累。借由“数字泰勒主义”“劳动裂变激增”与“基础设施空间”三个核心概念,奥腾立德提出“平台即工厂”这一关键结论:作为组织人力劳动的数字基础设施,物流、游戏、众包及社交媒体平台持续吸纳异质、灵活的海量活劳动,通过独立承包商、计件工资等形式转嫁劳资矛盾,日益形塑碎片化、不稳定的全球劳动空间,其间种族、阶层与性别的不平等机制得以巩固强化。本文认为,奥腾立德敏锐地洞察到数字时代劳动制度的历史延续性,通过强调人与机器互嵌,奥腾立德不仅深刻省思技术替代论的现实根基,同时呼吁研究者关注光鲜技术话语背后被遮蔽的边缘劳动者。
蔡振华
-
论文
2024, 3(3): 52-65.
2024/05/10
298
自我的形成过程、自我与社会的关系一直是社会学研究的重点。数字社会中,个体自我的独立性不断增强,但这也伴随着个体心理危机,以及个体化、个体社会性等议题中的理解偏差。在阐述个体自我论和社会自我论两种研究取向的基础上,本文以符号互动论的代表性人物米德的社会自我论为切入点,强调自我的形成需要有他者的在场,在特定的社会情境和社会互动中产生。本文分析了数字化社会中社会互动形式的变化,认为数字技术的普及使得个体社会关系和自我认同呈现出原子化、碎片化的趋势,但这种趋势并不意味着个体的形成不带有他者经验,而是说明社会组织本身的分散性。为在分散的数字社会中加强碎片化自我的建设,本文提出两种路径:一是借助项飙的“附近”概念,重新组织外界他者经验;二是利用霍耐特的三种承认模式———爱、法律和团结,在三种承认模式中寻求更高层次的共同体认同。
高思蓉王化起
-
数字与模拟译文专题
2023, 2(6): 110-112.
2023/12/10
297
亚历山大·加洛韦王立秋
-
书评
2024, 3(2): 167-181.
2024/03/10
294
深度媒介化时代数字技术的发展引发了从“个体社会”到“自我社会”的研究视角转向,为在“连接泛在”的时代重新思考人类社会的社交与关系打开了新的视野。邱泽奇教授《重构关系:数字社交的本质》一书,以个体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为切入点探索数字社交的本质,为审思数字社交如何影响和重构人类社会的基本关系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乐观主义态度。该书立足“连接泛在”的时代特征,系统性地阐释了“自我社会”的理论观点和基本主张,从数字家庭关系、数字朋友关系、数字工作关系和数字生活关系四重视角洞悉复杂的人类社会,以丰富生动的具体案例和鞭辟入里的理论分析对数字技术带来的关系重构以及建基于此的本质变革进行了整体探讨,为重新理解数字化社交和媒介化关系注入学术动力,并为个体如何面对数字时代的关系变革从而抵达心灵空间的幸福、避免走向群体孤独提供现实的指导,无论是在学术研究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何秋红陈新毅
-
智能社会与人口研究专题
2023, 2(4): 71-92.
2023/07/10
292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速与网络普及率越来越高的双重背景下数字融入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愈发凸显。基于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2016年、2018年两期数据,本文关注三项数字融入指标(网络接入与否、数字技能熟练度和网络参与广度)对老年人抑郁状况的影响,进而考察这些影响在不同教育水平和城乡群体间的分异。数据结果显示:第一,整体而言,网络接入熟练的数字技能和广泛的网络参与都会显著降低老年人的抑郁程度,即呈现出数字“疗郁”效应:第二,进一步考察群体异质性发现,网络接入与网络参与的“疗郁”效应受到教育水平和城乡差异的调节。网络接入效应更有利于高教育水平者,而参与广度效应更有利于低教育水平者:相比于城镇老年人,接入效应和广度效应对农村老年人抑郁状况的改善更为明显。因此,在进行网络数字服务的适老化改造过程中,应将老年人的教育水平和城乡差异纳入考虑,以便更为有效地发挥数字融入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张月云李奇朱凤霞
-
第七届全国大数据与社会计算学术会议
2023, 2(1): 1-17.
2023/01/10
290
大数据的发展改变了信息的性质,进而改变了公共决策的过程和范式。为了更好地回应这种改变,信息处理需要更加快速、科学,这样决策才能更加智能,政府才能更加"智慧"。由此,智能政府建设需要格外关注组织分配资源和收集决策信息的方式,但目前该议题仍缺乏基本的科学框架。注意力机制揭示了智能体如何在信息过载的环境中快速筛选和判断有价值的目标,这启迪了智能政府建设。然而,在公共管理学术研究中,既有讨论主要聚焦于行政和政策的注意力要素,注意力机制也坍缩成了简单的概念,从而丧失了因果机制与解释能力。因此,有必要通过解释和优化的路径,将注意力机制进一步引入智能政府决策信息的学术探讨和实践活动之中。
吴超胡亚博
-
论文
2023, 2(3): 16-40.
2023/05/10
288
数字红利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多数研究从宏观层面剖析数字经济的增收效应,而较少关注农民数字素养对其家庭财产性收入的影响。本文基于 2020 年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CRRS)数据,系统探讨了数字素养对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第一,数字素养对农民财产性收入水平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其中数字资源获取素养、数字技术应用素养和数字意识素养的作用更为突出。第二,数字素养,尤其是数字资源获取素养,对低受教育水平、中年农民和非山区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有更大的促进效果,而数字设备操作素养和数字意识素养的影响相对较弱。第三,数字素养主要通过拓展社会资本、促进金融市场参与来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本文对提升农民数字素养、促进农民财富积累、实现共同富裕有重要意义。
王淑敏屈彩萍
-
智能社会与人口研究专题
2023, 2(4): 19-36.
2023/07/10
285
在当前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为老服务的供给低于需求。“时间银行”是很重要的为老服务资源配置方式和手段,针对我国“时间银行”探索和实践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基于区块链的养老“时间银行”机制研究和设计。通过选择联盟链,设计养老“时间银行”的任务流程和功能、分层架构拓扑结构和交易流程,构建具有公信力的身份和服务认证、精准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去中心化的“时间银行”信息管理系统,提升组织和运营管理的效率,实现养老“时间银行”的通存通兑、可扩展性和可持续性。
殷沈琴
-
论文
2024, 3(3): 66-84.
2024/05/10
279
历史上,东方主义话语持续建构了关于东方的发展停滞、文化落后的他者形象。然而,随着东亚地区科技与社会的发展,其全球影响力不断增强,对传统东方主义的解读提出了新问题。数字时代与东方主义的相遇在延续后者认识论传统的同时,在新技术与新媒介环境下不断被激活,并形成了新的内容。科技与游戏东方主义在流行文化、政治话语中出现。 尽管通过加入科技元素重塑了现代亚洲的形象,但对亚洲科技的妖魔化、污名化,以及对亚洲的非人化、机器人化想象,仍然折射出西方在面对全球竞争时的发展焦虑。要超越数字时代东方主义的限制,我们不仅需要彻底告别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逻辑,还需要摆脱我者与他者的二元认识论迷思。
何祎金
-
第七届全国大数据与社会计算学术会议
2023, 2(1): 18-39.
2023/01/10
270
本文基于DPSIRC框架,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和控制六个维度,构建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城市韧性评价指标体系,融合熵值法与层次分析法进行主客观赋权,借助TOPSIS综合评价法计算疫情前后城市韧性指数,多视角分析长三角区域2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韧性水平,刻画城市韧性在疫情冲击下的时空特征演化。研究发现:我国疫情防控常态有效,长三角城市群的韧性水平呈现出“一超多强”、稳中有升的局面;相较疫情发生前,长三角城市群的整体韧性水平在疫情冲击后仍实现了金字塔等级结构上的攀升;长三角区域存在多个高韧性中心城市,受疫情影响,高韧性中心城市与低韧性周边城市的韧性水平差距有所增大。
刘华玲梁华璧王柳月王希睿
-
论文
2022, 1(1): 45-60.
2022/11/10
269
随着技术变革与社会发展的推进,中国社会计算与社会智能的高速发展将助力高质量、独具特色的数字社会转型和重构"本文根据社会计算与社会智能的发展与演化,首次提出了社会计算的发展三阶段,并结合社会计算与社会智能学科发展及社会转型需求,凝练出社会计算与社会智能的“4+8"方法体系与前沿动向。本文从社会计算发展与社会形态变迁、中国社会计算与社会智能的基础与优势、社会计算与社会智能研究转型等多角度,阐述了社会计算与社会智能助力中国数字社会转型和重构的体系框架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孟小峰余艳王文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