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浏览
最新期刊
全部期刊
最新文章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投稿
公告
关于
关于本刊
学术指导委员会
编委会
编辑团队
联系我们
注册
登录
English
搜索
高级检索
本期期刊
智能社会研究12
2024年第4期
(双月刊)
2024年07月10日出版
2022年11月10日创刊
总第13期
整刊PDF
上一期
下一期
目次
论文
穿戴式设备的接口:技术、身体、伦理
2024, 3(4): 77-88.
PDF
陈荣钢
技术将边界划定和信息传播机制纳入自然化过程,这一趋势引发了媒介研究领域对接口概念的关注。以穿戴式设备为例,数字接口的设计并非依赖孤立的技术指标,而是基于具体的社会文化环境和意识形态,并在具身实践中重新定义了用户及其身体。此外,随着新技术的出现,接口的变化导致了媒介互动形式的改变,进而影响了社会交往领域。在探讨技术接口设计背后的意识形态时,技术的价值至关重要。尽管技术专家试图寻找甚至声称找到了某种具有普遍性的价值判断,且适用于不同文化背景和时期,但技术的价值是一个历史范畴,其变化影响着技术文化研究的问题意识。
社区居家老年人智慧康养产品购买意愿与影响因素研究
2024, 3(4): 89-109.
PDF
彭青云 黄灿炜 田佳乐
智慧康养新业态是发展银发经济重点培育的潜力产业,但在众多利好政策的推动下,智慧康养产品与服务的有效需求不足,供需结构矛盾依然显著。本文通过对无锡地方性微观调查数据的分析,描述了智慧康养产品与设备的购买意愿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无锡市老年人的数字素养水平不高,智慧康养产品的购买意愿也不高。在智慧健康、生活照护、情感慰藉、安全健康、康复护理和移动助行这五类产品中,购买意愿最高的是健康管理类产品。老年人的数字素养水平、城乡居住地、居住安排、劳动参与和家人支持,显著地影响了他们的购买意愿。因此,本文建议从全生命周期、全社会视角培育和规划智慧康养市场,营造鼓励和支持老年人使用智慧产品的友好环境。同时,从需求出发,设计人性化、适老化和差异化的产品与服务,以提高老年人的使用体验,并鼓励老年人树立积极健康的老龄观,主动融入信息社会。
研究报告
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的实效反思与体系完善
2024, 3(4): 110-121.
PDF
郭旨龙 曹莹 周可
国家网络安全工作必须保障个人信息安全,维护公民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 当前,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人们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信息处理红利的同时,也面临个人信息被过度收集和利用的困扰。 随着企业为提升经济效益而对收集、分析和处理公民个人信息的需求不断增长,公民对保护个人信息和限制对其获取的需求也日益增强。 这两种法益之间的矛盾愈发尖锐,导致我国在个人信息保护上呈现“重利用轻保护”的失衡格局。 我国在个人信息保护领域仍存在立法回应模糊、司法适用不清、监管机制落后等问题,亟须加快推进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制度、行政监督和民事救济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以回应现实需求。
我国近十年数字社会治理研究热点评述与发展趋势分析———基于 SATI 和 Citespace 的可视化分析
2024, 3(4): 122-146.
PDF
付梦宇 郑佳斯
本文以 2014 年至 2024 年 3 月期间 CNKI 数据库收录的 326 篇关于数字社会治理领域的 CSSCI 期刊文章为数据来源,采用文献计量法 SATI 和可视化分析工具 CiteSpace 进行数据分析。首先,文章从发文趋势、文献来源、核心作者和发文机构四个方面分析了我国数字社会治理领域的宏观研究趋势,以及合作者和关键词的共现情况。其次,基于关键词共现进行聚类分析,研究近 10 年我国数字社会治理的研究热点和演化过程。研究发现,近 10 年来,我国数字社会治理研究的热度呈上升趋势,核心作者对研究的贡献率较高;研究热点集中在数字社会治理的概念内涵、数字化转型的生成机理和运作逻辑上,重点研究不同治理场域中技术赋能社会治理的生发机制。最后,利用关键词时间区域图分析了数字社会治理领域近 10 年的发展趋势,提出未来应进一步围绕各种新兴技术赋能社会治理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的问题进行跨学科和全景式研究。
上海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可视化研究与设计
2024, 3(4): 147-165.
PDF
胡杰 林懿 吴影 殷沈琴
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全球教育领域重要发展趋势之一。上海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工作正在逐步向大数据和技术支持的信息化、数据化督导过渡,普及普惠督导评估可视化研究恰逢其时。本文基于上海市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指标,分析督导评估可视化需求和应用场景,结合上海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监测数据,构建科学、适用的可视化指标体系,开展督导评估数据可视化研究,为上海市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赋予科学的数据支撑和决策辅助,助力教育督导工作的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译文
数字经济中的国家
2024, 3(4): 166-194.
PDF
约翰·齐斯曼 亚伯拉罕·纽曼 路梓暄
null
书评
未来社区何以有为? 何以可行?———评《未来社区:城市更新的全球理念与六个样本》
2024, 3(4): 195-204.
PDF
包涵川 刘言格
崔国所著的《未来社区:城市更新的全球理念与六个样本》一书,对于推进社区更新与空间治理议题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该书结构清晰,共分为三个部分:首先,书中指出了在中国城市更新的背景下社区的实践探索与发展方向;其次,从科技、关系、治理、物业、公益五大方面出发,强调未来社区建设的系统性与综合性,并深入探讨技术与人本的互动关系及其重要性;最后,该书详细介绍了六个未来社区的全球实践案例,以比较的视角理解中国特色。 基于《未来社区》一书,未来将进一步综合探讨社区的各个治理要素,以实现整体效应。在技术化路径与技术的价值理性之间寻求平衡,更加注重提升技术的治理效能,强化中国特色治理方案的探索。
平台资本主义的发展脉络、盈利模式与竞争垄断———读《平台资本主义》
2024, 3(4): 205-216.
PDF
王靖
《平台资本主义》一书梳理了平台资本主义在西方发展的历史脉络,并通过对西方主要平台的观察列举了其特点,分析其以数据为核心的运作逻辑和盈利模式,最后讨论了平台资本主义在现阶段呈现出的竞争、垄断、合作和排斥等多样关系。 该书将纷繁复杂的平台经济现象放到宏观的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进行讨论,提供了一个批判性分析的视角。 这种分析视角对理解我国平台经济的发展有借鉴意义,但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智能社会建设和“一老一小”事业发展专题
我国智慧托育服务发展的政策探索与实践进展
2024, 3(4): 1-11.
PDF
李红娟 陈娟
我国智慧托育服务已具备一定的现实基础,政策语境也逐渐明晰,其发展日益受到重视。 相关政策涉及婴幼儿照护服务信息管理系统与平台建设、婴幼儿照护服务资源的供需对接、婴幼儿照护服务的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以及培育智慧托育新业态、支持和指导家庭科学育儿等方面。 这些政策为智慧托育服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制度环境。 浙江省、江苏省和广东省的智慧托育服务实践经验,为智慧托育服务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我们应立足于供需各方,明确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与期望,加强资源整合与共享利用,搭建数字化治理平台,强化数字赋能与分析利用。
跨越数字鸿沟,释放银发家庭消费潜力———概念内涵、影响机理和实践路径
2024, 3(4): 12-38.
PDF
闫萍 陈知知
人口老龄化与消费数字化趋势相互交织,“银发一族”已成为信息时代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群体。本文基于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的数据,运用k均值聚类分析法构建数字鸿沟指数,并将其作为解释变量展开实证分析,探讨数字鸿沟对银发家庭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鸿沟显著抑制了银发家庭的消费。从个体特征来看,低龄、女性、已婚未离异、文化程度高、身体健康、非农业户口以及养老金较高的银发家庭消费水平更高;从家庭特征来看,同住家庭成员较少、家庭总收入较高的银发家庭消费水平更高。因此,应从个人、家庭、政府、社会和企业等不同层面缩小中国老年群体的数字鸿沟,以释放银发家庭消费潜能。研究结果拓展了对数字与信息时代老年消费影响因素的认识,为优化面向银发家庭消费的人口与经济政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互联网背景下社会企业参与农村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的经验与启示
2024, 3(4): 39-54.
PDF
杜声红 严笑莹 叶闰 叶闰 郭思晴 高雯
农村独居、高龄和失能老年人面临多重挑战,其长期照护需求受经济条件和文化环境等因素限制,一直未得到有效满足。 此外,家庭养老照护逐渐式微,政府购买服务的财政压力较大,互助养老的专业性不足,以及各方社会组织服务水平较低等现实困境和挑战逐渐显现。 为此,国家不断出台相关政策,引入社会资本以补充养老服务体系,并推进“互联网+养老”模式,以保障养老服务供给的数量、质量与效率。 本文以北京市平谷区 J 社会企业为例,分析其在为农村老年人提供长期照护服务时的运行机制和面临的现实困境,总结社会企业参与农村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的经验与启示,以助力社会企业更好地提供农村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满足农村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保障他们的晚年幸福。
互联网使用、社会适应与老年人主观年龄
2024, 3(4): 55-76.
PDF
张月云 姜萌 谢东虹
主观年龄是个体对衰老进程的主观体验,而年轻化倾向的主观年龄则是积极老龄化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互联网的高度普及,探讨互联网使用对老年人主观年龄的影响,对实现积极老龄化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本文基于2020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采用OLS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互联网使用对老年人主观年龄(感知年龄、外表年龄、老化年龄)的影响,比较不同性别和是否失能老人之间的异质性,并检验社会适应的中介作用。数据结果显示:第一,互联网使用有助于老年人建立积极的感知年龄、外表年龄和老化年龄;第二,互联网使用对失能老人群体形成积极的感知年龄、外表年龄和老化年龄更为有利,且更有助于女性建立积极的感知年龄和外表年龄,而男性则更容易形成积极的老化年龄;第三,社会适应在互联网使用与主观年龄(感知年龄、外表年龄、老化年龄)之间存在中介作用,并对老化年龄的影响解释力最大。因此,在推进智慧养老的过程中,应考虑到老年人的社会适应水平、性别及是否失能等,从而充分发挥互联网使用对老年人主观年龄的积极作用,为实现积极老龄化、促进老年人幸福生活提供有效路径。
整刊PDF
上一期
下一期
欢迎来稿
本刊重点刊发以智能社会为主题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
接收稿件体裁包括论文、评论与争鸣、研究综述、研究报告、译文、书评、访谈。
我要投稿
欢迎登录
记住密码
登录
忘记密码?
没有账号?
去注册
欢迎注册
请填常用邮箱,稿件通知将发至此。
注册
已有账号?
去登录
忘记密码
请填写您注册所使用的电子邮件,我们会发送一封邮件,请按照说明重设密码。
确定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