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浏览
最新期刊
全部期刊
最新文章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投稿
公告
关于
关于本刊
学术指导委员会
编委会
编辑团队
联系我们
注册
登录
English
搜索
高级检索
本期期刊
智能社会研究12
2023年第5期
(双月刊)
2023年09月10日出版
2022年11月10日创刊
总第13期
整刊PDF
上一期
下一期
目次
论文
智能社会研究:发展与展望
2023, 2(5): 59-83.
PDF
周凡
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正在深刻地改变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引发了智能社会这一新型社会形态的出现。本文对社会学领域智能社会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劳工经济与生产、技术权力与治理、社会互动与情感体验、社会不平等、智能社会研突的理论和方法革新等。目前,智能社会研突在国内社会学研究中还处于初步阶段,需要更多学者的关注和参与。
研究报告
数字社会中的青年婚育观念
2023, 2(5): 84-110.
PDF
王安迪 闫誉腾 李婷
互联网等数字技术的发展对青年人观念的形塑有着重要意义,但已有研究仍缺少经验数据的讨论。本文基于 2021 年“中国大学生婚育观调查”数据,着重阐述了青年人使用移动应用程序(APP)的状况及其与婚育观念之间的联系。数据显示:其一,青年人对熟人社交类、视频社交类、图文社交类和音乐类等娱乐社交性质的APP使用较为频繁,在APP使用偏好上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其二,不同程度地使用各类APP与婚育意愿的分化有关,APP使用从三个层面影响了青年人对婚姻和生育意义感、非传统婚育行为的认知。本文从数字技术的角度为青年人婚育意愿的持续走低提供了解释,未来研究应基于追踪数据做进一步因果检验。
译文
城市数字基础设施、智慧城市主义和传播——城市数字规划所面临的研究挑战
2023, 2(5): 111-141.
PDF
斯科特·麦奎尔 蒋效妹
本文将“智慧城市”的概念与更悠久的城市计算以及正探索的参与式城市主义、数据伦理和城市监控等棘手问题联系起来,并对其进行审视。作者认为,有必要将城市数字基础设施的潜力与狭隘且通常以技术为中心的“智慧城市主义”话语脱钩。这种脱钩需要在实用模型和概念框架上不断地进行试验,但它将为正在进行的城市数字化提供最佳机会,实现为城市居民“赋权”的愿景。
超越智慧城市:面向21世纪城市的传播议程
2023, 2(5): 142-172.
PDF
斯科特·麦奎尔 褚传弘
从网络传感器到大屏幕和移动设备,数字媒介技术已成为 21世纪城市中普遍存在的基础设施。智慧城市话语一直是理解数字技术融入城市空间的主导理论框架。目前,这一框架的阐释力度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数字基础设施的社会潜力,因而本文将提出一个新的理论框架。城市数字基础设施不仅改变了城市的外观,也改变了它们作为社交场所的功能。本文将提出“可沟通城市”作为替代性框架来思考经由数字媒介中介的城市。可沟通城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能够将网络化城市空间视作探讨当代全球化媒介关键问题的实质性范例。可沟通城市作为一个前沿领域,涉及具身媒介的日常经验和新型传播中介等新议题,将和关注位置追踪、跟踪、新型自动化和机器学习等城市治理术的强大逻辑互相碰撞。
书评
文化分析视角下的开放技术前景——评《网络效应:浪漫主义、资本主义与互联网》
2023, 2(5): 173-186.
PDF
谢榕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对思考技术—社会关系提出了新挑战,文化分析与技术建构论或能提供智识上的分析支点。《网络效应:浪漫主义、资本主义与互联网》一书,按时间顺序考察了早期微型计算机从军工联合体制度下大型计算机中脱胎的过程,以及第一代互联网所带来的浪漫主义与个人主义理念的复兴,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文化遗产与使用者体验推动技术与时代精神互动的技术社会史。个人观念、公众愿景以及价值观与共同文化在技术变迁中的能动性,能够拓宽技术社会前景这一议题的讨论视野,将人、社会关系、理想技术形态等期许纳入进来。
数据大舞台,过去和未来——评《数据区隔:关联、社群和新的承认政治》
2023, 2(5): 187-207.
PDF
张琦
本文是对全喜卿《数据区隔:关联、社群和新的承认政治》一书的评论。通过四个关键词,全喜卿在此书中探讨了如今大数据机器学习量化区隔和预测人类行为的方法,以及这些方法在优生学、社会学和大众传媒实践中的历史根源:关联关系将人的过去和未来绑定:同质偏好聚集起了相似的人群;计算真实将人的情感展示自动化:承认识别加固了形态各异的误承认。互联网最终分裂成了无数个缺乏沟通的极化圈层。全喜卿认为挣脱困局的方法是走出“同温层”,生活在差异中。
特稿
数字神
2023, 2(5): 1-37.
PDF
斯拉沃热·齐泽克 王立秋
可以预期,随着新生命科学和技术不断取得胜利,除了与科学唯物主义兼容的更加禁欲的版本,像是被(错误地)称作“超越冥想( 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的那种东西之外,宗教将会消失。不过,最近我们正在见证一种奇怪的复兴,人们又开始思考(可能也在体验)“神”了,这个“神”以科学和技术的新突破为基础。这里主要的概念是即将到来的“后人类”( post-humanity):随着新形式 AI的出现,我们的个体心智将与全球人工智能相融合,形成一种无所不包的单体( singularity)。
《三体》与社会合作
2023, 2(5): 38-50.
PDF
王天夫
《三体》不仅在人物刻画和情节描写方面蕴含诸多社会学元素,而且也提出了一种名为“黑暗森林法则”的社会理论。本文由此出发,对社会合作何以可能进行了讨论。借助阿克塞尔罗德、诺瓦克、鲍尔斯与金迪斯等人的研究,我们认为社会合作一方面产生于人类社会的自然进化,另一方面也是一种不断推动世界社会前进的基本机制。就此而言,善良是社会进化和文明发展的伟大动力和终极尽头。
访谈
数字时代的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王程韡教授访谈
2023, 2(5): 208-216.
PDF
王程韡 孟皓琪
数字时代的到来,给科学技术与社会( 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STS)研究带来了什么影响?“数字”有没有带来新的视角、新的方法?还是说,它只是给研究增加了一个新的变量?在数字环境下,前数字时代的经典理论还能发挥普遍作用,为实践提供指导吗?还是说,在数字洪流中,理论已经沦为一个微弱的注脚? 数字时代 STS理论创新的意义何在? 在本次访谈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特聘教授王程韡从这些问题出发,谈论了他的学术研究经历、他对作为基础设施的数字技术的研究、他在数字流行病学方面的探索他在研究中对理论的理解,以及他对数字和数字化之含义的解读。
整刊PDF
上一期
下一期
欢迎来稿
本刊重点刊发以智能社会为主题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
接收稿件体裁包括论文、评论与争鸣、研究综述、研究报告、译文、书评、访谈。
我要投稿
欢迎登录
记住密码
登录
忘记密码?
没有账号?
去注册
欢迎注册
请填常用邮箱,稿件通知将发至此。
注册
已有账号?
去登录
忘记密码
请填写您注册所使用的电子邮件,我们会发送一封邮件,请按照说明重设密码。
确定
Loading...